經濟“新常態”下 電力市場的六大趨勢與特征
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經濟發展進入“新常態”階段,經濟增速、結構和增長動力等發生了深刻變化,并對電力供需產生了較大影響。經濟新常態是一個長期過程,“十三五”及2021~2030年期間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為復雜。
我國經濟發展趨勢
當前,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,但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。從影響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看,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降低,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潛力較大;消費有望較快增長,結構不斷優化;出口將面臨結構性調整,由出口大國向出口強國轉變;勞動人口數量下降,但勞動者素質持續提高;創新力度加大,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貢獻將會提高。
綜合來看,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六大趨勢:
增速換擋
GDP增速由“高速”轉向“中高速”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勞動力數量持續減少,投資增速下降,但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、消費平穩增長,綜合預計我國GDP年均增速為6.6%。2021~2030年,GDP年均增速接近5%(本研究預計“十三五”期間我國經濟增速在6.5%~6.8%區間,2021~2030年期間我國經濟增速在5%~5.3%區間,此處展示推薦情景結果。下文中的預測數據均為推薦情景下結果)。經濟增速總體呈“傾角向下”的L型增長特征。
結構調整
服務業占比大幅提升,工業邁向“中高端”。經濟發展新動能逐漸形成并不斷壯大,我國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,2030年有望超過60%。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持續走低,預計2030年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3%,較2015年下降8個百分點。
協調發展
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快于東部地區,城鄉差距逐步縮小。預計2030年中、西部GDP占比分別較2015年上升0.7、2.5個百分點,東部GDP占比較2015年下降3.2個百分點。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,預計城鄉收入比從2015年的3.1下降到2030年的2.4。
配置優化
市場作用持續增強。政府簡政放權、壟斷行業改革、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“三去一降一補”,將全面提升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,為經濟持續增長注入體制活力。
低碳轉型
經濟增長資源消耗水平大幅下降。企業循環式生產、產業循環式組合、園區循環式改造不斷加快,綠色示范工廠、綠色發展園區規;l展。單位GDP排放大幅下降,預計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%~65%。
我國電力市場新特征
經濟新常態下,預計我國電力市場呈現以下特征:
消費增速放緩
電力消費增長降至“中速”。受GDP增速換擋影響,預計“十三五”及2021~2030年電力消費增速持續放緩,但在能源轉型和電氣化水平提升等正向因素對沖下,年均增速依然可達5.1%和3.2%。預計2020年、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分別達到7.3萬億、10萬億千瓦時。
消費結構調整
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占比不斷提升,工業部門用電結構出現分化。受城鎮化水平提高、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和電動汽車等用電設施發展的影響,預計2030年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合計達到38%左右,比2015年提高11.5個百分點。第二產業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降至60%左右,其中四大高耗能行業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23.1%,較2015年下降8.4個百分點;一些新興行業用電增長較快,中高端制造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明顯提升。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望達到28%,高于目前美國、英國、德國、日本、韓國等發達國家24%的平均水平。
電源結構清潔
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快速提升。綠色低碳要求將加快能源供應轉型,煤電裝機占比逐漸達峰,傳統煤電向調峰電源轉變。新能源發電成本隨技術成熟和市場容量擴大呈快速下降趨勢,預計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2015年的33.6%增至2030年的48.4%,提高約15個百分點。
供應模式靈活
電力供應由“集中式”向“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”轉變。分布式電源發展有利于解決邊遠地區供電問題,實現能源的綜合梯級利用。我國分布式電源發展總潛力約8.5億千瓦,預計2030年分布式電源裝機可達3.63億千瓦,占同期總裝機的13.4%。
區域協調發展
中、西部地區電力消費占比逐漸提升,但東部地區電力消費占比仍然較高。伴隨著產業的梯次轉移,預計2030年東部地區用電占比下降至45%左右,仍是我國電力消費的中心;茉纯鐓^輸送趨于飽和,跨區電力流規模不斷擴大,預計2020年東、中部負荷中心受入電力流超過2.5億千瓦,2030年有望超過4億千瓦。
市場競爭加劇
參與主體多元化、交易產品多樣化、供需關系互動化。電力行業售電側多元競爭格局逐步形成,參與主體數量快速增長,市場體系不斷趨于完善。各種能源電力細分市場不斷發展,包括綜合用能管理、能源托管等在內的多樣化產品和服務成為用戶重要需求。用電權交易、負荷調度等各種供需互動方式將逐步涌現。